Início » 落實養老金與最低維生指數掛鉤機制

落實養老金與最低維生指數掛鉤機制

根據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2024年本澳總人口為68.83萬人,當中,六十五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10.02萬人,佔14.6%,較2023年增加0.6%,與十年前的5.36萬人相比,更大幅增加87%。本澳人口老化情況加劇,未來在養老的相關工作上將面臨更大挑戰。特區政府有必要儘早作出規劃及部署,制定適合本澳發展趨勢的政策措施,以應對長者日益增加的各項訴求。

李良汪 Lei Leong Wong*

「一老一少」工作是今屆特區政府多次強調的施政方向。但除了從政策上作出規劃,更需要在工作中落實執行,才能切實保障長者的退休生活。不少長者的收入來源於政府,部分長者甚至完全沒有其他收入及積蓄。特區政府所提供的養老保障,對其生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作為本澳社會保障制度第一層保障的養老金,每月金額只有3,740澳門元(六十歲領取則只有2,805元),與最低維生指數(一人)的4,350元有一定差距。

由於按照現行機制,需以物價指數變動率達到3%才觸發調整的水平,因此相關金額實際上自2020年1月1日調升後,至今已逾五年未有作出調整。機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如果完全只依據物價變動作為標準,亦未必可以反映長者面臨的通脹壓力。例如通脹升幅主要是民生食材,這些正正是長者生活上需要消費的商品;而通脹回落的,例如康樂、體育同文化類等,未必是長者普遍接觸到的消費品。所以,即使整體通脹率表面上未達到3%,但實際上「老友記」確實在生活上面臨經濟壓力。

最低維生指數(一人)最能真實反映在社會生活所需的金額。因此,建立養老金與最低維生指數掛鉤機制,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及合理性。建議特區政府相關部門儘快落實上述機制的研究工作,讓養老金真正發揮長者養老基本保障的作用。

敬老金作為體現特區政府對長者的關懷,弘揚敬老美德的制度,相關金額自2018年調升至每年9千元後,至今亦已近7年未有調整。敬老金與養老金雖然均與長者群體有關,但兩者無論從設立原意、法律法規屬性、負責的公共部門等方面均完全不同,故不認同養老金加敬老金不低於最低維生指數的政策取向。建議短期內先透過行政長官批示調升敬老金金額,以回應長者群體的合理期望。

央積金制度受限於公共財政盈餘,倘公共財政收入沒有盈餘,則不具條件作出特別注資。對於沒有工作收入及積蓄的長者而言,央積金已成為其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建議特區政府研究建立長效機制,如設立關愛基金,用於央積金未能注資時,作為兜底保障支援有需要並符合資格的長者,以進一步完善制度,落實「老有所養」政策目標。

*民众建澳聯盟 Aliança de Povo de Instituição de Macau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