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作家廖飛力(Philip Newsome)最近出版了《Macau Grand Prix: Photographs 1954-2023》攝影集
幾乎沒有關於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的的歷史檔案。我不認為有人想過去做這件事
1992 年,廖飛力出版了第一本關於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的著作——《Colour and Noise》。多年來,他堅持延續記載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的故事和珍貴的歷史時刻。「幾乎沒有關於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的的歷史檔案。我不認為有人想過去做這件事。」廖飛力向本報說道。
他對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的迷戀始於他還住在英國的時候。1983年,巴西車手冼拿(Ayrton Senna)在東望洋跑道拿下三級方程式冠軍的消息傳到了英國賽車新聞界,激發了這位作家的好奇心。「不知何故,這場在賽季末舉行、遠在異國他鄉的比賽吸引了我,我想有一天我一定會親身去觀賽。」
兩年後,亦即1985年,「我有機會去探望一位在香港工作的朋友,於是我在11月來到澳門,那就可以欣賞到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這一切都如我所期待的那樣。是我一見鍾情的開始,開啟了一段延續至今的關係。」廖飛力說道。
(50年代)照片所展現的澳門與我們熟悉的澳門截然不同。中式帆船構成的風景只能在澳門見到
翌年,他來到香港工作,並「幾乎立即」著手研究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的歷史。「我在當地報紙上刊登廣告,請那些參加過首屆比賽的人士與我聯繫。我只收到一個電話,那位是Roger Pennels。」Roger Pennels是在1954年首屆賽事排頭位起跑的車手。「他跟我說了很多故事,並帶給我一箱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前兩、三屆的照片。「這就像發現了一個隱藏的寶藏。」廖飛力回憶道。
至今Roger仍與多位曾在賽道上競爭的車手保持聯絡,「循序漸進地」廖飛力在香港、英國和澳洲與其中幾位車手相遇。其中一位是杜托(Paul Dutoit)的遺孀,其被視為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創辦人。「與Roger一樣,她讓我接觸到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大量的早期照片和其他文件。」
熱情依舊
大賽車的基因沒有改變。賽道的布局和特點對於車手來說仍是一項巨大挑戰,與40年前一樣
廖飛力的最新著作回顧了大賽車70年的歷史──這段不曾間斷、綿延不絕的故事。對於這位作家來說,「今時今日的感受不一樣了」,但賽事的發展並沒有奪去其本質。「大賽車的基因沒有改變。賽道的布局和特點對於車手來說仍是一項巨大挑戰,與40年前、甚至是與第一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時一樣。改變的是澳門本身。當我第一次來到澳門時,這裡還是一個相當寧靜的地方,只有幾家酒店。而現在已經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光彩奪目的都市、商業和娛樂中心。」
這意味著賽事「或趨完善」且「仍然是世界上最具挑戰性的賽道之一」。隨著時間的流逝,城市和賽事亦隨之變化,廖飛力說自己每當賽車周來到澳門時,「興奮之情依然如故」。
在訪問中我們希望廖飛力介紹新書一些照片。他表示,「雖然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之處」,但他最喜愛的是50年代的照片。「這些照片所展現的澳門與我們熟悉的澳門截然不同。中式帆船構成的風景只能在澳門見到」,以及還有「低矮的建築物和塵土飛揚的小路」。

德利賽車隊創辦人葉德利(右)在巴西車手冼拿(左)奪冠後送上祝賀。這是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歷史上的重要時刻。(1983)
對於廖飛力來說,1983年是改變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在國際車壇地位的一年。
今年,國際汽聯FR世界盃在澳門首次亮相,他視之為一場可能帶來同樣影響力的賽事。
「我認為賽事具有巨大前景。近年來的三級方程式F3賽車變得愈來愈重和強馬力,不再適合東望洋跑道。區域方程式(FR)賽車似乎更適合這條賽道,某種程度上,這是回歸到與冼拿和舒密加(Michael Schumacher)在澳門駕駛的座駕相同。讓我們拭目以待,希望這項新賽事能夠像1983年澳門引入F3賽事時一樣備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