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ício » 「不希望歷史城區成為一個主題樂園」

「不希望歷史城區成為一個主題樂園」

澳門文物大使協會將迎來20週年協會會員現時達2,600人。現任會長劉瀚邦表示,希望社會對文物的理解不只是旅遊資源。「它不單只服務遊客,而是更需要服務市民大眾,特別是澳門歷史城區。」

羅嘉華 CAROL LAW

– 你會怎形容這20年來澳門文遺保育的發展?

劉瀚邦 – 澳門申遺成功之後,社會上對文化保育議題的關注度的確高了,它可能是一個身份認同,或者是自己文化的象徵。過往居民可能會覺得它們單純是旅遊景點,或稍微有些特色的地方,但是現在他們會覺得這些是澳門獨有的東西。申遺成功後,大大小小不同的工作都在進行。2014年,《文化遺產保護法》正式生效,今年10週年了,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年份。文遺法除了是一個法律框架,也是一個途徑,讓更多文物可被列入保護名單。這是一個相對系統的機制,去平衡並審核澳門的文化資源。我覺得是一個進步。

– 澳門在保育方面面臨着怎樣的挑戰?

劉 – 我覺得最大的威脅反而是本地人對文化遺產的看法——到底是單純一個景點還是作為一件有價值的事。雖然我們不停地很努力地推廣,但你的確很難去改變一個人對於房地產的觀念:到底是一棟舊樓還是一幢新樓較有價值。我覺得還是要持續去推廣。

澳門地方小,發展的強度也比較大。在我看來,保育和發展它未必是一個衝突,有時你可能就是因為要發展,而更加需要去保育更加多的東西,因為文化遺產拆了就沒有了,怎樣去把它轉化成有社會價值、有經濟價值、有文化價值的資源,令它可以造福到社會各個階層,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方向。我們不是說希望只是為了保育而保育,而是希望可以為這個社會帶來一些比較正面的影響。

另外,澳門面對的不只是一些西式的文化遺產,還有中式的,他們的保育或管理手法其實不是很一樣。澳門作為一個兩者皆有,甚至不只兩者的平台,或者我們要發展出自己的道路會比較合適。

世遺城區不只是那22個點,而是整個城區一些空間的連結,以及在裏面生活的居民的一個習俗。無論是景觀,人文習慣,還是旅遊配套,其實全都與文化遺產議題相關,所以除了需要具操作性的指引條文之外,更加需要大眾的關注。

– 近年澳門的活化甚受關注,尤其現在博企活化舊區。你對這方面有何觀察?

劉 – 我自己其實樂意看到企業去參與活化。文化遺產屬於公共資源,本身除了公共特性之外,更加需要一個社會的關注和投入,當中包括企業或者資本的投入。但也正正因為資本的投入,它可能會對本身的文化價值造成不可逆轉的改變,這就視乎當局如何去管理整件事,例如需要一些比較明確的指引或條文,來管理某個地方可以怎樣使用、修復、改進,從而令到它有社會和企業參與,同時它可以做到保育文化價值。

近年來澳門文物活化及保育屢屢受到社會關注

公民參與在一個成熟的社會來說始終比較重要,特別是在文化政策上

– 當初為何會加入澳門文物大使協會?又為甚麼會想成為內閣成員?

劉 – 我本身在澳洲唸建築,碩士是有關城市學和文化遺產保育的課程。回到澳門後希望了解澳門的情況,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加入一些相關的文化社團,例如文物大使協會。我是第11屆,即2018年加入的,當時是文物大使培訓計劃的學員。完成課程後在協會參與了不同項目。我本身是讀這方面的專業,有一定的基礎知識,會參與處理一直技術性較高的問題,可能做的時間長了,加上前輩的提攜,就加入了內閣,然後成為了今屆的會長。

– 協會會員的背景越來越多元,不只是當初的中學生,活動亦漸趨多樣化。

劉 – 協會的成立可說是見證著回歸後澳門對文化遺產保育態度上的改變。協會成立時,澳門正在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做準備。作為一個世遺城市,它需要有社會參與。順理成章,文化局在當時推出了「文物大使計劃」(當時招收的對象為15至20歲的青少年)。之後我們的創會成員和創會主席譚志廣成立了「文物大使協會」,並很用心地持續推動。

正如你剛才所說,我們是越來越多元的。我們以青少年教育為主要核心,但近幾年多了很多不同的板塊。

現在除了世遺外,我們會接觸很多不同的澳門文化,例如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保育。很多時我們是順應著社會的發展。我們除了要一直運作既有的培訓,更加是要去接觸社會不同層面的人,例如透過一些專業的學術論壇、跟國內外的機構交流、學生的競賽活動等等,其實是希望能在不同的角度和層面,以文化遺產這議題來觸及社會各階層。

這是一個正常的發展路徑。現在是多元人才的社會,不論是做文化還是商業,可能都要認識一些文化遺產相關的知識,多媒體製作或電腦科技的應用亦能為文遺保育作貢獻,所以需要吸納許多不同的聲音,來支持現在這個社會的運作模式。我們作為一個文化遺產的「先鋒」,更要考慮如何可持續地吸收不同的聲音,從而以一個不同的角度來看待現時我們社會擁有的一些文化資源。

 

澳門文物大使協會會長劉瀚邦

的確很難去改變一個人對於房地產的觀念:到底是一棟舊樓還是一幢新樓較有價值

– 協會20週年將舉行「文化遺產與社會行動」研討會,可否介紹?

劉 – 我們主要是邀請了國內以至是馬來西亞一些文化遺產相關工作的專家、從業者來到澳門,分享他們本地的一些案例,希望通過這個論壇,除了給本地包括澳門文物大使協會學習外地經驗外,亦以文化遺產作為一個交流的平台和契機,連結世界各地不同的相關的專業人士。

– 協會未來有哪些發展方向?

劉 – 首先一定是會堅持我們本身的宗旨「愛護文物.傳承文化」,無論是青少年推廣還是外地交流都會繼續。我們也希望可以開展一些比較不同的主題,例如是近年很受關注的古樹。一些景觀保育上的議題,都希望可以開發一些路線和活動,從不同角度推廣。另外也希望和企業合作,協助他們發掘到文化價值,從而全方位去保育我們自己澳門的文化遺產。

– 你對未來澳門的文化遺產保育有甚麼展望?

劉 – 希望本地人可以關注。公民參與在一個成熟的社會來說始終比較重要,特別是在文化政策上,不論是文物保育還是城市發展。亦都希望社會大眾可以拋開文物作為旅遊資源的固有概念。它是屬於我們自己本身的特色,它不單只服務遊客,而是更需要服務市民大眾,特別是澳門歷史城區。我們不希望歷史城區成為一個主題樂園,而是希望它是一個活生生的地方,有本地人在往後繼續傳承下去,這是我們希望未來會看到的願景。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