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ício » 澳門溫室氣體排放仍高企

澳門溫室氣體排放仍高企

Nelson Moura 倪熙晨

雖然澳門2022年的空氣質素錄得改善,固體廢物的數量亦有所減少,但相較鄰近地區,澳門仍然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及垃圾

根據《澳門環境狀況報告2022》,雖然本地的耗水量、耗電量、城市固體廢物量、多種空氣污染物年平均濃度都有所下降,但澳門溫室氣體估算排放量因本地發電量增加而有所上升。

2022年,澳門6個空氣監測站錄得空氣質量,屬「良好」和「普通」日數比例達90%,但較2021年有輕微下降。

2022年澳門各空氣監測站分別錄得8至33日空氣質量屬「不良」的情況,2021年則有10至24日。而氹仔一般性站、路環一般性站及九澳路邊站亦分別錄得1至3日屬「非常不良」的情況。整體而言,2022 年各空氣污染物(除臭氧外)年平均濃度較2021年有所下降。

儘管在過去十年中,空氣質量屬「不良」或「非常不良」的日數比例呈現下降趨勢,但臭氧年平均濃度卻呈現上升趨勢。

延伸閱讀:劣景

電動汽車

澳門環保學生聯會會長陳俊明接受《澳門平台》訪問時表示,這些改善是由於珠海的空氣質素得到控制。他表示:「政府在這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着力改善汽油的質素,以及減少污染源。」他又指,「仍有很多改進空間,例如將高排放的舊款汽車置換成新型號」。

環保局又指,澳門特區政府會持續依循《澳門環境保護規劃(2021-2025)》,優化能源結構,推廣電動車使用。措施包括收緊機動車尾氣排放標準,控制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排放,優化回收網絡,落實污者自付原則以實現廢物減量等。

至於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指數方面,與2021年估算結果比較,除氨氣(NH3)、鉛(Pb)的估算排放量上升外,其餘污染物2022年的估算排放量均下降。

然而,2022年溫室氣體估算排放量較2021年有所上升,主要由於本地發電量上升約四成所致。

2022年澳門本地溫室氣體估算排放量以二氧化碳為主,其佔比達94.7%,其餘為氧化亞氮及甲烷。而本地溫室氣體及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源,依次為陸上交通運輸、本地發電、商業、家庭用戶及服務業和廢物焚化;廢物堆填是甲烷的主要排放源,而污水處理則是亞氮的主要排放源

陳俊明向《澳門平台》強調,雖然政府着重電動車的投入,以及改善本地的空氣質素,但二氧化碳的排放仍然顯著。

澳門的機動車數目於2022年持續向上,達到24萬9581架,即每平方公里532架。2022年,政府推出了「淘汰老舊摩托車並置換新電動摩托車資助計劃」,以提升電動摩托車的普及率。當局在合適的公共停車場增設電動汽車及電動摩托車充電設備,優化充電網絡。同年亦推出了《淘汰老舊柴油車資助計劃》,及提升新進口摩托車尾氣排放標準,及收緊在用車尾氣排放限值,以減少道路空氣污染物。

本地電動車數目從2013年的73輛增長至2022年底的5,031輛。

延伸閱讀:潛藏於醫療廢物的隱形危機

垃圾不斷增加

環保局在《澳門環境狀況報告2022》中指出,受疫情影響,2020-2022年澳門棄置的城市固體廢物量明顯較疫情前有所下跌,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也有所下降。2022年棄置的城市固體廢物量大約有436,828公噸,較2021年減少3.6%,而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則跌至每人每日1.77公斤。

即使如此,本地的廢物量與周邊地區城市相比仍較高。香港的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為每人每日1.53公斤,廣州是0.86,北京則是0.98。

近10年,資源廢物回收率維持在約20%左右的水平。2022年按可取得的資料估算,廢物資源回收率為22.5%,較2021年有所下降。

報告指,「近幾年,受内地廢物進出口政策調整、疫情導致社會停擺等不同因素影響,回收率波動較大」。

2022年經環境保護局及市政署回收的各類廢物資源(除玻璃外)回收量均較2021年有所上升,其中升幅最大為金屬,達62.2%,而玻璃則下降 19.2%。在電子及電器廢物回收方面,2022年光管及燈泡、電子及電器設備的回收量分別較2021年下降2.3%和10.0%,而廢舊電池回收量則較2021上升了24.0%。

雖然如此,但陳俊明認為,澳門的生活方式從未改變。「政府沒有太多關於氣候變化、人類正面對之威脅等的教育。我們宣揚消費多於節儉。」他又指,「在城市廢物管理的政策方面,不論是日本、台灣、新加坡、韓國等,都推行污染者自付原則,甚至香港也正就此立法,但澳門除了自願乾淨回收率有所上升外,甚麼也沒做。」

據環保局指,「污染者自付」是推動減廢的重要原則,又指現時特區政府已實施《限制提供塑膠袋》和《建築廢料管理制度》。報告提到,「下一步建議對特殊和危險廢物處理站的使用者進行收費,以促進資源善用和減少廢物」。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