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ício » 活化工業遺址 簡單即是美

活化工業遺址 簡單即是美


城市規劃師認為,益隆炮竹廠的活化不追求太多目標,反而容易管理公眾的期望,未來亦有可以改變的空間,值得參考。益隆炮竹廠舊址遊徑於2022年12月開幕。炮竹廠由1950年開始投入運作,是澳門最大規模的炮竹廠,後來由於炮竹工業式微及業權問題被荒廢約40年。

政府原本的計劃是將益隆炮竹廠原址地段發展為一大型主題公園,但和最初的構想不同,最終炮竹廠沒有以主題公園的姿態示人,舊有建築和生態都得到保留,唯一的改動是搭建了遊徑木棧道,方便公眾遊覽炮竹廠。

文化局在2020年12月接收及視察時,表示益隆炮竹廠現場環境較為複雜,垃圾堆積、雜草叢生、建築破爛,需要較長時間清理垃圾雜草及河道淤泥,亦為對環境有潛在影響的石棉瓦屋頂進行特別處理和移除,在有關前期清理工作完成後才可清楚炮竹廠內的整體情況,再開展後續設計及工程。
簡約活化

《澳門平台》記者到訪益隆的這天,住在氹仔舊城區多年的王生及王太在園內閒逛。他們表示,自從炮竹廠開放之後,幾乎每天都會到來散步。本身修讀建築的王太說在這裡幾十年,從來都沒有入過炮竹廠,覺得現在既能開放公眾,園內又能保持炮竹廠的原生態,環境清幽,沒有淪為旅遊景點,在澳門甚是難得。

「住在澳門舊城區,周圍都是人頭湧湧的旅客,現在多了一個散步的好地方,氹仔看似很多公園,但相對於住在氹仔的人口,公園永遠不嫌多。」城市規劃師林翊捷認為,炮竹廠目前的運用方式是一個力求簡單、穩妥的方案,沒有給予太多的用途,也沒有為遺址帶來太多不必要的改動。炮竹廠簡單的方案,不追求太多的目標,反而容易管理公眾的期望,未來亦有可以改變的空間。


新保育方式


對比文化局過往有不少文物建築的保育方案,林翊捷認為這次方案與過去最大的分別,是過往一些文物建築的活化目標太大、太多或者不合適,結果「雷聲大,雨點小」。
而城市規劃委員會委員陳昭怡認為,今次炮竹廠的活化模式,則更著重保留工廠內的歷史痕跡、恢復自然生態。「在整個園區內,更多地呈現出原有的地景。與以往更多地用玻璃罩展現的方式不同,今次以原生的地景佈局為重塑重點,減少了大型的、新式的人為設計手段,讓市民能更貼近原始時空、身歷其境,從而亦產生更多的發想空間。」
她認為,炮竹廠可以多一點體驗的空間和活動,令普通市民也可以體驗這個文化遺產文化價值及歷史意義。


荔枝碗活化應用經驗


澳門工業遺產之中,除了氹仔益隆炮竹廠的遺址,比較觸目的就是荔枝碗船廠遺址。文化局在2017年應民間要求,對於荔枝碗船廠片區啟動不動產評地程序,2018年正式評為不動產。早前文化局局長梁惠敏於4月1日接受本地傳媒訪問時表示,荔枝碗X-11至X-15船廠的活化工程進度理想,荔枝碗項目將設有造船展示空間、戶外表演舞台、公眾洗手間、展覽和工作坊,並增設休閒元素,計劃每個周末和假日設置市集和簡單餐飲。

同樣是工業遺址保育,政府對荔枝碗和炮竹廠的發展保育方向迴異。林翊捷認為兩者都是走簡單、穩妥的方向,但具體操作起來,荔枝碗是法定文物,周邊又有民居,交通條件也比較有限,限制比較多。

他認為可吸取益隆的活化經驗,取得平衡。「炮竹廠內有大量樹木和大面積水體,在停運多年之後,廠內形成的自然生態,這些動植物的生存是如何與遺址保護及旅客的遊覽之間取得平衡。」


命運多舛的炮竹廠


回歸後,坊間對於炮竹廠的保留及再利用一直有零星討論。2002年土地工務運輸局舉行記者會,該局官員公開向全社會介紹當局對氹仔嘉模區附近的土地規劃,明確表示在保留著舊城區原貌的前提下,益隆炮竹廠原址地段將發展為一大型主題公園。

然而有關主題公園的建議一直「只聞樓梯響」。地權分散及制度不透明下換來官商勾結黑箱作業的空間。2001年,特區政府和聖母灣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簽署的土地置換《承諾書》,特區政府承諾向聖母灣公司批給氹仔望德聖母灣土地,聖母灣公司亦承諾將益隆炮竹廠的全部土地轉讓予特區政府。

聖母灣公司之後獲特區政府批准,把望德聖母灣的土地分割。據指,聖母灣公司以港幣5億元,將部分轉讓給另一公司以興建酒店。而實際上,聖母灣發展公司僅用1,655平方米私家土地換得90倍大的土地。但2017年,時任行政長官崔世安作出批示,命令收回益隆炮竹廠內的土地。上訴人向中級法院提出司法裁判的上訴,但被駁回。最終大部分土地重新回歸政府所有。

榜上無名

經歷重重波折,政府終於收回益隆炮竹廠。但近日公開諮詢的「第四次的不動產文物清單」上,炮竹廠仍舊榜上無名。

城市規劃師林翊捷接受《澳門平台》訪問時表示,炮竹廠現時應該尚有一些部分未為政府所接管,但畢竟把它列入清單的爭議少,相信不久之後就會列入文物保護清單。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