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ício » 應聚焦培養澳門學生全面發展

應聚焦培養澳門學生全面發展

學校校長齊聚一堂,探討澳門和大灣區非高等教育的未來。與會人士均認同培養科技人才是目前非高等教育階段的重點。然而,澳門的就業環境缺乏這方面的職位,建議應思考發展多元化教學。

全方位教育

「未來教育發展應該是全方位,包括科技人才的培養、品德教育等。」潘志明說道。在這位去年才剛卸任庇道學校校長看來,全方位教育並不是有錢就可以辦到,因為其中包括了正確價值觀輸出、優秀教師的培養、政府政策的鼓勵等。他觀察到,很多時候品德教育都被忽略。「歌唱比賽,唱得好可以拿
獎,科技比賽,可以拿獎,但就是沒有一個品德比賽。」
在上週六澳門大學舉辦的「粵港澳大灣區非高等教育校長高峰論壇」中,這位澳門天主教學校聯會監事長潘志明發表主題為「拓展全納教育—我們都是推動和守護者」的演講,講述了自己開辦庇道學校的心路歷程,強調學校教育工作者應尊重和愛護不同類型的學生。
論壇匯聚了多位灣區及澳門教育學者及非高等教育校長就大灣區,尤其是澳門非高等教育的現狀、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等議題作專題演講和探討。與會嘉賓認為,在澳門特區政府大力投入資源,支持教育發展的前提下,澳門教育在過去20年已經打下堅實基礎,下一階段澳門非高等教育將聚焦培養學生「軟
實力」。
同場另一位講者,澳門坊眾學校副校長陳家良在接受《澳門平台》訪問時表示亦認同,培養科技人才是目前非高等教育階段的重點。他解釋:「很多時候在非高等教育階段,很多學生成績很好,但是到了高等教育階段就沒有選擇科學相關的課程,原因是澳門就業環境並沒有太多這方面的崗位。」
這位澳門特區政府行政會委員提到,澳門未來發展的四大產業之一就是高新科技。「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所以回到非高等教育範疇,應該要注重這方面的培養。」

多元化教學

陳家良表示,澳門過去的非高等教育發展得「非常紮實」,第一是法律法規一直不斷推進和完善,私校公立學校整合都已經完成。其次是從2014開始,澳門推進了本地學制正規教育的「課程框架」、「基本學力要求」,這些課程改革都為澳門的學校課程增加了彈性,不僅加強了對人才的培養,更改善了學校的營運狀況。
在過去教育的投入也得到了相應的成果。陳家良特別提到,澳門學生在2018年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 2018)取得較高名次。該項研究結果顯示,在參與計劃的79個國家/經濟體中,中國澳門15歲學生的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首列全球第三,僅次中國(北京─上海─江蘇─浙江)、新加坡,為澳門參加歷屆PISA測試的最佳成績。
就此,陳家良認為回歸後經過這20年的發展,「澳門已經達到了人人有書讀」,非高等教育應思考發展多元化教學。「雖然現在很多學校的辦學成績非常好,但是我們應該可以思考(學校)還有甚麼新方向,比如國際學校、一些有辦學特色的學校。」

倡琴澳「一校兩制」

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曾表示,特區政府計劃在橫琴「澳門新街坊」項目內建設學校,佔地20,000平方米,參照澳門標準建設。學校將優先錄取澳門居民,學歷與澳門等同,預料可容納1,000名學生左右,計劃由18班小學、12班幼稚園組成。陳家良提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等發展計劃中都有提到澳門和內地應在教育範疇多互相促進。他認為新街坊項目的學校應採取「一校兩制」,例如既設有跟隨澳門課程框架的澳門班級,也有跟隨內地學制的班級」。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