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ício » 港澳社會沉默回應「白紙革命」

港澳社會沉默回應「白紙革命」

上月新疆烏魯木齊的一場大火,奪去了因防疫封控政策而「被留在家中」的十條生命,內地多個大城市掀起抗議內地新冠防疫政策的示威浪潮,年青人及政治學者向《澳門平台》指出港澳兩地對抗議事件反應沉默的原因:對「國安法」的恐懼和對中國人身份的疏離感。

防疫三年,中國一直緊守嚴格的清零政策,而受限於網絡言論管制,內地當局對於防疫政策的民情意向如何幾乎是難以掌握。然而在11月26日晚,發生在烏魯木齊住宅的一場大火成為內地防疫政策的「破風手」。內地多個主要城市的民眾上街抗議,更高舉白紙罕有地喊出政治口號的場面。

反送中「後遺症」

在香港,亦有市民自發高舉白紙聲援抗議活動。身為70後的香港人Jacky認為,相較於過去熱衷於討論內地事務的香港社會而言,這次的響應活動則顯得非常沉靜。他坦言:「不是完全沒有觸動,但今時今日覺得是否站出來都一樣,你又可以做到多少。」
Jacky稱,以前有感香港是作為中國唯一比較有媒體自由的地方,身為香港人,對於不公義的事情,總是有一種為民請命的道義之情。「然而,現在國安法下,處處紅線,誰又敢如此做(抗議內地)。」
Jacky曾經每年都會手持燭光前往維園,參與香港悼念六四事件死難者的年度活動。以往的他對中國亦有一種不一樣的情意結。但 Jacky坦言,過
去兩年,香港人在經歷反送中運動及疫情之後已疲於奔命,因此對於內地發生的事,越來越「無感」。今年Jacky已經開始計劃準備移民。
對比起昔日的積極參與,今天香港社會的冷淡反應,不僅顯得內地和香港的關係顯得疏離,尤其是代際之間的差異。90後John表示,自己並不關心
中國時政,亦認為香港是香港,大陸是大陸。「 幾年前是香港街頭的市民上街時,這些小粉紅又說了甚麼?」他反諷道。小粉紅是近年流行於港澳
兩地的網絡用語, 泛指一些帶有愛國主義的諷刺網絡用詞。
前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助理教授葉蔭聰指出,本土主義的鮮明特色是,以拒絶關心中國的問題作為身
份定位,對這件事(白紙革命)的興趣就自然少。他續指,香港人冷嘲熱諷的態度是可以預期的。「中港矛盾並非今天才發生,最大的意義是,很多香港人以為內地的年青人對政治沒有興趣,或者完全接受了官方的一套,而今次事件證明了這種看法未必準確。」

媒體失語

相比起香港過去因政治議題而進行的抗爭運動,澳門社會對於政治事件則是一貫的沉默。但「白紙革命」是否在澳門社會就完全沒有激起火花?澳門大學生Sam指出,看到內地的學生走上街頭, 深受感動。他表示:「在這麼資訊封閉的環境下,仍有學生勇於走出來,實屬不易,反觀澳門,活在牆外, 卻受到政府資訊餵飼,覺得份外諷刺。」
Sam的同學阿橙自言「政治冷感」,但是認為事件讓他想起香港的反送中運動,尤其是南京傳媒學院學的學生手執紙牌,一齊高叫口號的畫面。「這讓我很詫異,我沒有想過這種事情會在內地發生。」但阿橙坦言,身邊多數的澳門朋友對於事件並沒有太在意。
「在港澳地區,媒體很少報導這宗事件,導致兩地的討論也不多。」澳門大學政府與行政學系副教授余永逸表示,在香港沒有出現太多的實際行動響應內地抗議活動,當然會有一些內地學生在香港組織有限的行動。至於澳門方面,他指出,本地主要媒體沒有報導事件,本地人亦很少接觸外地的資訊 , 大 多數都不太了解事件,一些本地學生可能對事件有一些認知,但可能礙於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以事不關己,己不勞心,「食花生」的心態去看待事件。
這位專門研究澳門政治發展的學者受訪時指出,更重要的是,本地已沒有民主派人士組織活動關注事件,加上在修改國安法的壓力下,「澳門已沒有公民社會能組織活動去關注和支援內地的運動」。
前澳門立法會議員吳國昌表示,港澳居民當中具抗爭意識者,當然能理解內地人冒險出來抗爭是有實在需要和原因。「但在當今特區政府的國安政策下,都會自覺難有實質支援行動,澳門居民大多都小心自保政治安全。」
吳國昌續指,在此背景下,黨國統治者就會有自信地認為,其有足夠資源控制大局,以小的政策緩和民怨。「人民在大政治環境下,只能在必要時混在群眾中爭取些小改變,而不能以公民理性行動參與推動社會進步。」他總結道。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