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ício » 誰是大灣仔?

誰是大灣仔?

阮康妍 UN HONG IN

近年廣東、嶺南文化等廣泛出現在內地綜藝節目,一股「大灣風」吹來,在不少節目中看到用了港星以粵語登場,一時之間,粵語好像受到了重視。而同一時間,香港藝人在內地節目會自稱「大灣仔」,引來了香港和內地之間的熱烈爭論 – 何謂「大灣仔」?

在7月31日,南方衛視正式更名為大灣區衛視及設有屬下電台。作為中國內地唯一粵語播放的頻道,顯示中央對大灣區的重視。然而受到了不少觀眾的反彈,內容製作因「大灣區」的定位變得模糊,而用語也在討論中成為焦點。

代號的背後

「『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是珠江一帶結合港澳的方針,現在已經無人講了。」在社交平台經營自媒體《是但求其報 Kaukeinews》的兩位來自廣州的編輯、網名民民1號和民民2號表示,「大灣區」這個代號似乎有點耳熟。「在泛珠三角前,也有不少區域項目,主要吸引從港澳到廣東經商人士,但現在也沒有了。」

出生和成長於澳門的Elson,醉心研究有關澳門人的身份認同議題,在葡萄牙修讀文化人類學碩士課程。他指出,大灣區是由於政治和經濟政策而定義的新區域,因此,大灣區的有著更多的政治和經濟色彩,而此劃分有去獨特性的屬性,對有個性的「特別」行政區的影響更大,他說:「南方(衛視)是一個開放的概念,大灣區(衛視)則讓概念狹隘化和讓『我們』和『他者』的邊界過於明確。」,但在另一個角度看,這個跨界劃分又有助凝聚共識。

聽得出的距離感

「在廣州強調粵語是會被說守舊的。」民民1號指有一些學校會禁止學生在校內使用粵語,學生上「語文課」非單純「中文課」,即會用普通話拼音教中文,「會有家長投訴,官方也有說過不能禁粵語,但久而久之,小孩就是會以普通話為主。」目前外來人口太多,廣州人已經變成少數。「像抖音是很中國的,不像港澳會有本地文化的KOL,而廣州人看抖音,是全中國的東西,都是普通話導向的。」

「其實有好多廣東人認為港澳人就是廣東人,是因戰亂才由廣州走難。而北京政府政策發想的人也這樣認為。不像我們聽到對方的廣東話,就聽得出大家來自廣州或是港澳。」民民2號說。

粵語及普通話的文化角力

Elson認為,普通話普及化的副作用,弱化了一個群體存在地區屬性就如同抺去其存在,粵語群眾積怨。廣東話在內地的情況,其實在澳門也已經可以略見一二。不少孩子之間交流的語言,會以普通話為主,簡繁混用等,本地人對這些現象也會有不同程度的不滿。他認為普通話是可以普及,但卻不應影響廣東話的地區性母語地位,而身份認同應由自身出發,再影響群體。「就像我們都學英語,但也不應(會)取代中文。」

而大灣區出現後一直強調廣府文化以及香港藝人經常北上演出,粵語的地位似乎跟隨代表性的人物有所提高。民民2號認為就像其他代表中國強大的建設一樣,大灣區衛視就是一個大外宣的象徵,「會有節目強調文化保育,好像很重視,但其實是一個假象,想令大家認為本地文化保育得夠好,不需要做文化和語言的保育。」

民民1號表示,建立以大灣區命名的電視台和電台,受眾並不是給廣州人,而是內地和港澳人。「就像改革開放的深圳,就是由港資幫助,當需要發展時,滿街都是繁體廣東話標語,歡迎香港人注資」,他指出這種「同聲同氣」可以讓港澳人有連結的感覺,用廣東話聽到來自內地的新聞和時事,比起一個北京人用普通話說來得親切。

誰是大灣仔?

民民2號認為從不同出發點來看,被叫作「大灣區人」會引來不滿,但在學術上,大灣區當中包括港澳人又的確是文化上的廣東人,「在廣東有三大文系,客家話、廣府話,潮洲話。」

而民民1號認為,在中央「百年大計」當中,大灣區和北方的雄安新區的出發點一樣,在南北各自創造其經濟,在2019年後更甚,一系列操作試著將廣州、港澳人的身份認同摧毀,將三種人放在一起。

Elson指出:「身份認同不應該被建構,而應是細水長流在生活當中,自然而然會對地方產生某種感情,過於急促去達成某種目標有可能會適得其反。」並且,在語言上,作為一個群體,個體要能溝通才能凝聚穩固的群體,共同語言必不可少,所以大灣區衛視對各地區民眾的凝聚有着重要作用,他認為可見中央政府有意願保留廣東話文化,也讓在普通話普及運動下感到情感創傷的廣大廣東話使用者有一個療傷的機會。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