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ício » 潛藏於醫療廢物的隱形危機

潛藏於醫療廢物的隱形危機

李凱欣Inês Lei

自6月18日以來,澳門進入本地歷史上最嚴謹的防疫狀態,防疫過程中無可避免製造大量醫療垃圾,保護環境在抗疫主旋律中成為最沉默的社會議題。病毒學博士認為,若不正確地棄置醫療垃圾,將會導致二次感染。亦有環保工作者表示,環保當局可鼓勵市民回收一些不受污染影響的可回收物。

疫情爆發,防疫清零成為壓倒性的公共政策目標,社會的焦點討論也主要落在「清零」還是「共存」,不然就是聚焦於經濟及民生議題上,但仍有人發出在抗疫中亦需顧及環保的聲音。在新冠疫情和澳門社會的對峙戰疫中,把本來邊緣化的環保生態議題更推向荒漠。

延伸閱讀:港澳餐廳同響應「可持續美食烹調日」

家庭垃圾
為了落實早日清零的目標,澳門政府採取不同的措施,高度密集且車輪式的防疫工作,產生難以估量的醫療廢物。核酸檢測站都會見到有工作人員會以專用處理醫療廢物的黃色膠袋包裹垃圾,再運往路環的澳門特殊和危險廢物處理中心處理。

有機會導致二次感染

拆開一個個新型冠狀病毒快速抗原檢測紙盒包,包裝內有一個鋁箔袋內附塑膠的試劑盒、塑膠密封袋裝有樣本提取管、塑膠造拭子棒,有些牌子還有一個印上「Biohazard Specimen Bag」的塑膠密封袋,以及數張紙本說明書。隨著疫情常態化,這些本來只會出現在醫院及診所的用品,都是今時今日自我抗原檢測套裝的基本配置,不但成為了我們生活一部份,也混進我們的家庭垃圾之中。

延伸閱讀:環保局推舊電單車換新電動電單車 收到約170宗申請

Pinky是一家四口的家庭主婦,她坦言疫情的到來令家裡多了很多垃圾。「每次去核酸檢測站都要拿好幾盒抗原檢測,有時又有口罩,覺得包裝盒好浪費,一家幾口有時就一下子多了十幾二十盒。」然而,因為Pinky指家務繁忙,反正政府的回收站點不開放,也回收不了,於是無論是用過的口罩還是快測包,都是與家用垃圾混在一起並直接丟棄。「因為不想麻煩,做完自我快測後,膠拭子都是直接掉在垃圾桶,並沒有用附送的膠袋包好。」

因為不想麻煩,做完自我快測後,膠拭子都是直接掉在垃圾桶,並沒有用附送的膠袋包好。

家庭主婦Pinky

建議給予公眾更清晰的指引
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講師張耀鴻(Jacky Cheong)指出,隨著抗原測試越來越普及,抗原測試包中的拭子棒、溶液及試紙在使用後均被視為有傳染性,若不正確地使用及棄置這些用品,有機會導致二次感染,尤其是我們如此密集的環境。他認為這只能「靠市民的自覺性」。這位病毒學博士補充,世衛是有指引該如何處理一般醫療廢物的,但澳門對於這於家中棄置的醫療垃圾是沒有任何硬性規定,由於市民未必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他建議政府可給予市民更清淅的指引。

隨著抗原測試越來越普及,抗原測試包中的拭子棒、溶液及試紙在使用後均被視為有傳染性,若不正確地使用及棄置這些用品,有機會導致二次感染

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講師張耀鴻Jacky Cheong

核酸檢測站所產生的醫療垃圾
目前在每一個核檢站,參與的工作人員都需穿上個人防護裝備:N95口罩、保護袍、護目鏡、髮帽、外科手套、鞋套、即棄保護帽等都屬於消耗性物品。工作人員每次休息過後,都需要更換一套防護裝備。此外,核酸採樣員每進行一次採樣,都要更換一次外科手套,以確保安全。

然而,在保護人類免於感染的同時,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步驟,都在衝擊生態環境的防線。

衛生局曾於7月上旬發出新聞稿表示,自6月18日本澳出現新冠肺炎疫情而實施的全民核酸檢測計劃以來,衛生局公共衛生化驗所24小時不停運作,截至7月11日下午3時,該化驗所協調處理了累計超過400萬人次的檢測結果。這些數據意味著,僅是採樣的這個步驟,已經使用超過400萬雙手套及400萬枝採樣棒,並被丟進垃圾桶內。

長期關注澳門環保議題的澳門環境保護學生聯會陳俊明(Joe Chan)表示:「現在的問題有兩部份,一個是抗疫時派發的檢測包及醫療廢棄物,被動產生醫療垃圾,另一個問題是不敢回收醫療廢棄物,因為擔心當中有污染會傳播,所以醫療廢物全部都以高溫焚燒處理,澳門處理醫療廢物的做法就是拿去澳門特殊和危險廢物處理中心。」

他指出,根據《澳門環境保護規劃2021-2025》: 2021年運往處理的特殊和免險廢物量較2020年增加35.5%至6223公噸,醫療廢棄物的數量以倍數的大幅增加,雖然環保局亦已增加危險物品處理中心所能容納的容量,以及同時增強焚化垃圾的力度。但陳俊明強調這並非一個解決辦法「雖然現在澳門特殊和危險廢物處理中心採用一些很高規格的過濾網,可將當中大部份的有毒物質過濾,再在澳門物色適合不同的地方作永久封存。」但礙於澳門地方有限,他認為終有一日這些殘存的物質會透過水土流失有害物質可能會釋放,最後會污染我們的水土。這無疑是為下一代埋下生態炸彈。

這無疑是為下一代埋下生態炸彈。

澳門環境保護學生聯會陳俊明 Joe Chan

醫療廢物制度上的滯後
在香港,環境保護署自2011年起實施醫療廢物管理計劃,對醫療廢物的生產到棄置過程進行規管。不僅設立對醫療廢物收集商和處置設施營辦商實施發牌制度,並對醫療廢物產生者發出特定指引。

本報曾向澳門環境保護局及衛生局查詢關於防疫所產生的醫療廢物有否設立特別處理的指引,環保局其後在官網發出新聞稿指,負責澳門城市清運工作的清潔專營公司一直按照衛生部門的相關要求收集醫療廢物,並運往焚化設施作焚化處理,當局稱:「焚燒溫度必須保持攝氏850度以上,足以殺滅病毒。」而到底是甚麼要求,衛生局在截稿前未有回覆。

陳俊明表示,在嚴峻的疫情之下,單是塑膠拭子棒及樣本管,就都全部無辦法回收。他認為這是無奈但也必須要接受這一現實。「因為抗疫,亦沒有這樣的人手去處理,外國亦不會回收這些醫療廢棄物,所以這個是必然會造成污染。」話雖如此,陳俊明認為,環保局仍有可推動當中改善的空間,例如推出指引鼓勵市民回收不會受到污染物影響的試劑紙盒及說明書等。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