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ício » 青藏高原上的科羅拉多:一個跨文化家庭身份認同問題

青藏高原上的科羅拉多:一個跨文化家庭身份認同問題

陳銘恩 Victoria Chan*

跨文化家庭的文化與身份認同,一直是LECPA關心的議題。跨文化家庭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由於家庭的遷移或政權的交替,而導致整個家庭生活在一個受外部影響的跨文化背景,就像二月時我們訪問過的Carlos(在澳門土生土長的菲律賓移民二代)。

而第二類就是由於內部成員透過婚姻、同居或領養等原因而組成的跨文化家庭,下面就透過我在國內親眼目睹的一則趣事,跟大家探討這類跨文化家庭身份認同的問題。

漢族司機載着客人來到藏族自治區一家小有名氣的原生態民宿,該民宿由一對夫婦經營,先生為藏族人士,太太為一位移居此地的美國人。由於客人想探秘一下這隱世美景,近距離欣賞一下草原和雪山,於是一行人便長途跋涉到達此地。

延伸閱讀:疫情下的跨文化對話

一位藏人出門迎接,司機興奮地大叫:「你們這邊不是有一個美國人嗎?她在家嗎?我想看看她!叫她出來吧!」然後,民宿女主人Angela在二樓大喊:「沒有!走吧!」同行的客人一臉尷尬,上前向Angela解釋他們一行人的來意,並為司機的無禮道歉。然後Angela說︰「好,沒事。只是他這樣子很沒禮貌,我了解他們,但不表示我必須忍受。你們過來坐,喝杯咖啡。」

一行人坐在民宿的花園等著喝咖啡時,Angela 走過來,用流利的普通話跟司機說:「你必須尊重我,我也是人,不是讓你隨意觀賞的。我在這裡二十幾年了,我說漢語也說藏語,在這裡那麼多年,我早就把自己當成本地人了。」這番話,令我初次了解到Angela作為「本地人」的身分認同感。

伸閱讀欣賞文化和挪用文化只是一線之差

像Angela般建立的跨文化家庭,通常源自一個浪漫的跨文化愛情故事。除了愛的火花之外,她與丈夫一開始還要面對兩個或更多個文化的共融與排斥。來自美國的Angela需要適應至少兩種文化和語言的衝擊,包括學習漢語和藏語,融入藏族的文化,並由於藏區漢化的政策而需要了解的中國社會文化;而藏人丈夫Djarga則要了解來自Angela的西方文明與思想,這對自小生活在中國遍遠地區的他來說無疑是很大的震撼。

如果說婚姻原本就需要妥協,那麼這種跨文化婚姻需要的妥協肯定是以倍數放大的,而且特別需要那種發自內心深處的認同。溝通在此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但跨文化家庭的溝通亦附上語言隔閡這一重厚厚的紗。於是,發展共同的身份認同與常用的溝通語言成為了這些家庭的基石。

延伸閱讀:以培養文化能力促進包容性社會

雖然Angela在這裡居住了21年,並與當地人組織建立家庭,但是除了認識她的人之外,不少人仍是會把她當成外地人,忍不住目不轉睛地看著她。當被問及身份認同的問題,Angela開朗地說沒有多想過。雖然,她的生活習慣與一般藏族婦女無異—會修葺農舍,喝牦牛奶,吃青稞餅,但是,她從來不覺得自己是藏人,而且也沒有取得中國人的身份。她深信自己確實是屬於姑弄村這個社區的,而在這種小地方的好處,就是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不受社會系統的身份局限。生活在同一個家庭的藏人丈夫和在美國讀書的女兒,也對自己的身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維繫著他們之間的就是共同的溝通語言與作為這個家庭一份子的身份認同感,就像草原上其他家庭一樣。

Angela亦善用自身的文化背景與語言,自2001年開始,她與丈夫除了經營原生態民宿之外,還透過在美國長大的知識與經驗,在網絡上尋找世界各地的義工,致力協助當地藏民建立現代化的可再生能源系統,改善當地日益城鎮化對他們帶來的種種生活問題,好讓他們可以繼續在這片世代相傳的淨土安然無恙地生活。

最後,我衷心希望世界各地的跨文化家庭,都能像Angela一家人一樣,學會消弭互相之間的文化及語言隔閡,並透過優勢互補共同創建出更美好的生活。

*澳門語言交流暨文化推廣協會理事 Team member of LECPA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