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ício » 健康碼,何時了?

健康碼,何時了?

Mei Mei Wong王美美

當出示健康碼成為了澳門防疫新常態的手段,資訊科技業界人士受訪時指出,由於「澳門健康碼」APP需要實名註冊,但對於相關手機應用程式的技術支援資料,市民卻「一無所知」。傳新澳門副理事長甄慶悅則表示,在疫情時期建立的臨時性措拖不應「常態化」,政府需要為防疫政策措拖制定清晰的終止期限。

儘管鄰近地區香港的疫情在農曆新年後急劇升溫,但由於往來港澳兩地的大門仍受醫學隔離的限制,暫未見香港疫情對澳門造成重大影響。

不過澳門近日出現多宗輸入性感染個案,衛生當局認為社區感染風險明顯地持續增加,強烈呼籲市民儘快完成疫苗接種。除此以外,目前澳門基本跟隨內地常態化的防疫手段,對於本地人來說,戴口罩、進出場所出示綠色健康碼及掃描場所碼、離澳出行則需持有核酸檢測陰性結果證明等已成為日常的防疫措施。

據衛生局最新資料顯示,至2月4日已有60.5萬人下載澳門健康碼APP,每日逾100萬人次通過該應用程式進行申報健康。當局稱:「顯示大部分澳門市民已開始使用此應用程式作行程記錄和申報健康碼。」

然而由於本地疫情尚算平穩,社會漸漸出現「抗疫疲勞」。市民陳小姐稱,按她的個人生活經驗,現在只有在進入公共部門,銀行或某些商場才會有保安提醒需掃描場所碼,但在進入一般場所例如便利店或餐廳時,很多時候未必有人提醒要掃場所碼。「我比較習慣出示健康碼,而場所碼有時候都忘記要掃,可能我無意識到其必要性,雖然現在澳門沒有出現確診,但市民繼續做這些措施是可以最低社會成本協助政府抗疫。」

現時全球主要以兩種技術方式開發新冠追蹤APP,一種是使用的藍芽技術計算使用者之間的距離,以通知曾與確診者接觸情況,如「臺灣社交距離APP」,第二種則是使用手機相機鏡頭掃描不同場所二維碼作行程紀錄,如《澳門健康碼》。

本地資訊科技業界人士蘇先生接受《澳門平台》訪問時表示,這兩種技術在防控疫情目的上都是以電腦技術,找出曾與確診者處於共同場所的接觸者。

延伸閱讀:感染風險較低

他解釋,「臺灣社交距離APP」是使用藍牙技術,再加上人工智能計算距離,做到去識別化(不需實名制),且不需用戶手動操作。「由於不需要註冊,亦不需上傳個人資料,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基本上對個人私隱沒有影響。」

而澳門的健康碼則需要實名註冊,他表示,在技術上『澳門健康碼APP』是由用戶掃場地碼,以記錄行動軌跡,儲存在電話上的資料,是簡單的日期時間和場地代號,但由於使用健康碼的市民只掃碼進場,沒有記錄離場的選項,在追蹤確診者的接觸者時則未必準確。「假如某市民在2點入場用餐,而確診者在3點進場,那麼,這位市民有機會在3點前已離場,或者在3點後才離場,如果是前者,基本上與確診者無接觸。」

當局應該採取一些「亡羊補牢」的方案,最大程度地保障使用者的個資

資訊科技業界人士蘇先生

至於哪一種技術更適合和有效地在澳門實行?蘇表示,很難直接回答這個問題。他續指,技術的選用要看當地技術是否可以配合,台灣出動了人工智能實驗室,而澳門衛生局管理下的健康碼卻屢次故障,幕後找了什麼技術支援,市民亦一無所知。再者,台灣的去識別化,是跟上了歐盟私隱條例《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DPR)的協定,而澳門就跟隨中國實名制的做法。「看看在澳門,官方可以公然宣布確診者大量個人資料跟詳細行程表,就知道這不單只是技術上的選擇問題了。」

市民黃小姐是少數沒有下載澳門健康碼APP的年青人。雖然當局強調行程紀錄資料只會儲存在使用者的個人手機內,但她認為政府在解釋處理個人資料問題上並不清晰,使用有關APP仍存在一定的個資風險,她稱,曾經眼見有長者因為不懂得掃描場所碼而離開公共部門場所。

傳新協會副理事長甄慶悅

傳新協會副理事長甄慶悅表示,根據法律,政府的確可以行使權力對市民作出限制,但在《傳染病防治法》中有一條款是「任何人不得因感染、懷疑感染傳染病或有受到傳染病感染危險而在就學、就業、選擇居所、取得服務等方面受到歧視」,故若有市民因不掃場所碼而無法獲得公共服務時,政府應想一些折衷辦法,以平衡防疫和維持公共服務的需求。

專業是網絡安全的蘇先生亦表示,既然使用澳門健康碼需要儲存如姓名、電話及地址等個資,當局應該採取一些「亡羊補牢」的方案,最大程度地保障使用者的個資。「確保儲存在電話上的資料加密、需要對健康碼系統的資訊安全作出定期評測,以及在開發程序時,其實已經需要在上線前進行代碼檢測。」

很難讓人接受長期的防疫措施、私隱和個人權利長時間受到侵佔

甄慶悅

事實上,一些在歷史上導致傳染病大流行的致命病毒仍然沒有消失,例如每年都會出現的流感病毒株。被問及若新冠病毒繼續存在,依然發生局部爆發和零星散發狀態。我們是否應該憂慮,這種在緊急狀態下建立的暫時性的措施,會否有可能成為常態化的數據監控?甄慶悅表示,一些與疫情相關嚴苛的出入境或掃碼等防疫措拖,是基於在非常時期建立的臨時性的措拖,「大家都認為不應該常態化」,最主要的問題是這些臨時性措拖的期限是如何制定。

他指出,特區政府應制定清晰的抗疫路線圖讓社會知悉,定義澳門現在的傳染病流行處於何種狀態,若將來達到A狀態,可解除某些防疫措施,當所有狀態都符合,就會解除所有措施。「如本地疫苗接種達到一定比例,或感染死亡率低於多少,新冠已不屬於高危的傳染病的時候,就可以解除防疫措施。政府要有這一方面的定義和標準。」

延伸閱讀:通關……無了期的盼望

甄慶悅並批評,現時公眾並不知道政府的想法,這是極不理想的的情況。「私隱和個人權利長時間受到侵佔,很難讓人接受長期的防疫措施。」

如果政府是要監控你,街上有這麼多天眼和用其他方法也可以做到,毋需利用健康碼Apps。

市民陳小姐

市民陳小姐則不擔心這些臨時推行的疫情措施會成為其中一種監控工具。「如果政府是要監控你,街上有這麼多天眼和用其他方法也可以做到,毋需利用健康碼Apps。」她亦相信當內地疫情穩定,再沒有出現中高風險地區或宣布疫情完結時,澳門也會跟隨取消這些防疫措施。

甄慶悅表示,長期以來,澳門社會對個資保護的意識是有的,只是不太敏感和意識不到私隱的重要性。很多人會認為:「我不犯法、不做壞事,用不著害怕(洩漏個資)。」他指出,個資不單只牽涉刑事犯罪,而是對於個人私人行為被公開後的影響。「若一位老師喜愛看暴力漫畫的個人行為被公開,他既沒有違法,亦不代表這位老師一定會實施暴力行為,但對於這位老師在社會的名聲是有重大的影響。」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