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中國 馬家窯文化見證早期中國的對外交流

馬家窯文化見證早期中國的對外交流

張玉潔、馬莎/新華社

距今5000多年的馬家窯文化見證了早期中國的對外交流。近日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召開的馬家窯文化學術報告會上,多位學者圍繞這一觀點闡述了最新研究成果。

馬家窯文化主要分佈在黃河上游及其支流,是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的文化高地之一。1924年,瑞典地質學家、考古學家安特生首先對甘肅馬家窯遺址進行了調查,並將其稱為「甘肅仰韶文化」。20世紀40年代,中國考古學專家夏鼐在馬家窯遺址開展調查,認為這是一種獨特的文化類型,後將其命名為「馬家窯文化」。

彩陶,是馬家窯文化最顯著的特徵。濃亮如漆的黑彩、紅彩、白彩,繪製在橙黃色的陶底上,形成靈動的水波紋、漩渦紋、網格紋。罐、壺、盆等豐富的器形和光滑細膩的外表,讓馬家窯彩陶更多了幾分優雅。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郎樹德介紹,馬家窯文化早期由河湟流域中心區向西、向南發展,曾南傳至四川北部,對後來的三星堆和金沙文化產生影響。中晚期則往北、向西傳播,曾發展至新疆東部。

「此外,馬家窯文化在早期中國的對外交流中也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韓建業說。

韓建業說,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續5000年不中斷,除了自身有強大傳統外,還在於不斷與周邊地區進行交往融合。馬家窯文化經新疆傳至中亞,源自中國的粟黍也隨之向西傳播。中亞的鋸齒紋等紋飾出現在馬家窯彩陶上,來自西方的綿羊、黃牛也在馬家窯文化的區域中被發現。

河北師範大學教授湯惠生說,從紋飾、器形等可以看出馬家窯文化與印度哈拉帕文化的交流互動,它們都在彩陶上繪有菱格紋、三角紋等。遠隔千里的兩種文化在器物蓋子形態上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此前有學者認為,分佈在黑海西部和北部的庫庫特尼—特里波利文化與馬家窯文化在彩陶紋飾和器形上高度相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新偉撰文稱,兩種文化是歐亞大陸兩端史前農業文明的代表,幾乎同時興起、同時衰落。在彩陶中,它們常運用弧線三角和平行斜線的組合,也都做陶塑人頭像。

近年來,為了深化馬家窯文化的保護、研究和利用,當地建設主題博物館、組織學術研討會。隨着環境、科技、材料等學科介入考古領域,馬家窯文化中蘊含的遠古密碼正在逐漸明晰。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