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ício » 澳門並不是生物多樣性「沙漠」

澳門並不是生物多樣性「沙漠」

王美美

「澳門就如一個島嶼,有些昆蟲飛不走,就在澳門獨立演化成特有種。這些特有物種已適應了這裡的氣候和生物群,若特有物種消失,伴隨而來的是其他物種都有可能會一併消失。」梁志文是首位澳門人發現並命名本地特有物種「澳門細蟻」、「澳門麥羅甲蟎」及「澳門青洲山大翼甲蟎」的昆蟲學者。

據環境保護局數據,2020年澳門兩棲動物物種僅得9種,昆蟲類最多有712種。梁志文稱,澳門生態系統相對來說較為破碎,澳門半島和氹仔的山體或公園之間並沒有生態廊道相互連通,大型生物無法在澳棲息。梁志文與管納德博士並於2017年發表文章,發現澳門現存螞蟻物種多達113種,而對於梁志文來說,當中還是要數「澳門細蟻」最具代表性。「在澳門這個被認為是生物多樣性的沙漠之中仍能發現新物種,這打破了大多數澳門人以為澳門不可能存在本地特有物種的固有想法。」

城市綠化及生態保育迫在眉睫

澳門細蟻不但數量稀少,牠的發現亦激發到不少澳門人對於生物多樣性的渴求。梁志文希望政府將發現「澳門細蟻」、被評定為不動產的青洲山規劃為生態保育區,向大眾介紹青洲山的自然生態與人文歷史。

梁志文

然而,這一澳門原生特有物種正面臨城市發展及污染的迫害。「澳門細蟻棲息於地底,處於氣溫較涼爽的環境,但由於溫室效應和周遭大廈冷氣機排放的熱氣,長遠我擔心澳門細蟻的生活環境會受到影響。」梁志文建議,在澳門細蟻生活的周遭加強植樹和鼓勵周邊私人建築建設綠化屋頂,未來當局亦應立法規定政府建築物和新建築須建設一定比例的綠化屋頂、建築物牆身垂直綠化等工作,以起帶頭作用。

他慨嘆在澳門許多人都不明白建築物綠化的重要性。「但不少人覺得建造綠化面積是多餘的,當作是種盆栽的概念,這樣對整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並沒有益處。」

應利用本地生物資源發展環保產業

除了城市綠化的工作,梁志文亦惋惜澳門未有好好利用原生物種發展生態環保產業。他舉例,在新加坡、內地及橫琴利用黑水虻處理廚餘技術已發展得相當成熟。「黑水虻每日可食自身重量四倍的廚餘,為什麼我們不好好利用昆蟲在糧食生態系統發揮的作用,還要浪費資源焚燒廚餘和污染空氣。」

曾赴台升學、在香港做昆蟲學研究的他認為,澳門是當中參考資料最少的地區,他稱台港、新加坡甚至是深圳的本地院校都有研究本地的生物多樣性,對於自身的本地生物資料非常了解,以致能夠發展生態旅遊及利用具藥用價值的動植物在傳統醫藥作突破性研究。「當局要明白生物資源的可利用性,澳門有50多種昆蟲可作為中醫藥,擁有天然生物資源,應設立生態保育及生物環保產業的科系,以開展基礎生物學研究,培養本地科研人才,發展本地醫藥產業。」

他亦提到除了黑面琵鷺,本地的螢火蟲導賞亦可適當地作為生態旅遊項目,但需要在相關項目開展前作旅客承載力、可行性及對澳經濟效益等研究,並需要對螢火蟲作人工復育等一系列措施。「當生態系統對經濟也有好處時,市民便會有意識地自發去做保育。」

最後,梁志文認為要保護澳門生態系統最關鍵的始終是制定政策的方向。「金山銀山不及綠水青山,這種可持續發展是大眾所忽略的,而政府在制定環境政策時應有明確的方針。」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