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ício » 一個哈爾濱依蘭縣家庭的回憶錄

一個哈爾濱依蘭縣家庭的回憶錄

葉容瑞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新老軍閥連年混戰,華夏大地赤土千里,餓殍遍野。此時的日本對中國東北這片所謂「天賜予大和民族的土地」垂涎已久。以東宮鐵南為代表的野心家更是將日本視作「盆中之竹」,不可久活,故而需將目光投向海外。

1931年9月18日,日軍攻入瀋陽北大營,東三省淪陷。

一﹑逃亡

1932年,日本關東軍制定《滿洲移民要案》,荷槍實彈的開拓團如瘟疫一般蔓延至東北全境。名為開拓,實為殺戮與強佔。
1938年,正值凜冬,出生於日本北海道的慶野節跟隨丈夫來到黑龍江省方正縣經營木材生意,當年她22歲。
短短幾年間,數以萬計的日本婦女跟隨丈夫來到中國,他們依照日本軍國主義政客的設想,佔有了森林和煤礦,耕種著本屬於東北人民的土地,並在此生兒育女。如同慶野節一般的日本百姓被裹挾在這場光鮮的「勝利」之中,將這裡視為大和民族嶄新的的自由樂土。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多數移民渴望回到祖國,離開這片已然不再屬於他們的沃土。然而時局動盪,日本政府無暇顧及這些海外流民,許多人拋妻棄子返回日本,慶野節的丈夫也是其中一員。
慶野節別無選擇,她將兒子中田正一抱在懷裡,一路從方正逃往松花江下游的哈爾濱依蘭縣城,飢寒交迫。在瀕臨絕望之際,她遇到了抗聯戰士姜貞。

中:慶野節;左:姜秀蘭;右:劉忠生

二﹑回鄉

作為抗日隊伍的一員,姜貞心中充滿著對日本人的厭惡和仇恨,可是面對眼前快被餓死的一對母子,他不能不出手相救。
1946年春天,二人結為連理。同年,女兒姜秀蘭出生,慶野節從此紮根依蘭,直至1976年去世,再未回過日本。
姜秀蘭的丈夫劉忠生回憶道:「她從小性格很倔,她母親曾經讓她改名,叫中田秀蘭或慶野秀蘭,都被拒絕了。她曾說過,父親是抗聯戰士,不管我媽媽是不是日本人,我就是中國人。」
而對於姜秀蘭同母異父的哥哥中田正一來說,他雖未生在日本,卻深深地與大和民族血脈相連。 1979年,在中國政府和日中友好協會等多方關係的努力下,中田正一加入日籍,攜妻兒回到日本,進入滑川市一家魚粉廠工作。
雖然身在故土,但語言和文化的差異使他無法真正融入日本社會。在許多當地人眼中,這些歸國遺孤已不再是他們的同胞,而是「中國人」。與兒子中田榮之間的矛盾更讓他不再留戀日本生活。
2004年,年逾花甲的中田正一帶著遺憾孤身回到中國,在大連度過晚年並於今年10月去世。
那一年冬天,劉忠生曾在他臨行之際,作詩《送中田正一君》相贈:「握手橋頭一別難,長風歸翼水天寬。碧波萬頃出危谷,星火千家入眼簾。故里飄蓬噬我步,關山海月送君還……」
中國的山川明月曾目送他壯年時返鄉,又在物是人非的二十五年後,迎回一位白髮老人。

左:中田正一;右:前開拓團團民,日本友人小板哇五

三﹑罪與罰

慶野節是幸運的。當時更多的人,那些被日軍燒殺搶掠的中國百姓,那些被極端軍國主義分子屠殺的開拓團團民,那些被餓死在路邊的日本棄兒……全世界所有渴望和平卻被戰爭傷害的人,或許都想問一句:為甚麼?
1945年8月至1947年5月,中國國民政府共逮捕日本戰犯2357名。其中549人被判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