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ício » 颱風過後 綠蔭何時回來?

颱風過後 綠蔭何時回來?

羅嘉華

早前颱風「海高斯」吹襲澳門,不少樹木在此期間被吹倒。事實上自2017年颱風「天鴿」及2018年「山竹」吹襲澳門後,澳門的綠蔭一直未回復至當年水平。以行人道樹木為例,根據統計局的《環境統計》,2016年澳門半島的行人道樹木有10,087株(離島有9,366株),到2019年,澳門半島仍只有8,737株(離島9,173株)。

「海高斯」吹襲澳門後,市政署已表示啟動風災後的「復綠計劃」,補植樹木。有環保團體建議,應留意樹木的栽種環境及日常修剪是否能令樹木健康成長。亦有意見認為,「全民監察」計劃讓市民可一同協助留意樹木狀態,推廣環保。

補植樹木不只是補足數目

市政署早前表示,「海高斯」後處理了4,656株樹木,當中扶正樹木1,575株,修剪樹木2,290株。「復綠計劃」方面,除盡力扶正及救治被吹救倒的樹木,也將於公園補植一千多株的樹木及灌木,亦按原綠化計劃在9至12月在孫逸仙博士大馬路、北安大馬路、史伯泰海軍將軍馬路、馬場北大馬路、何鴻燊博士大馬路等路段植樹約1,240株。

回顧每次颱風發生過後,不少樹木皆會被吹倒或樹枝折斷。「天鴿」吹襲澳門時情況尤為嚴重。綠色未來副理事長陳俊明認為,隨着氣候變化,海洋的溫度上升,颱風的威力有機會比以前更強,變相令吹襲期間樹木容易被吹倒。他指出,補種的效果不能單純以樹木的數量去衡量,因為大樹和樹苗的生態價值並不一樣。而颱風過後補種的樹苗如果太小,加上欠缺適當保護,當颱風再來襲時會容易再折斷。他說:「這(補植的)成效會存疑,是白做工夫,翌年要重頭再做是沒意思的。」

一直有留意澳門情況的香港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項目主任招振龍則提到,補植樹木時要根據地點特性選擇樹種,例如路邊、鄉郊、海邊的需要和條件可以很不同。他說:「我覺得這可以嘗試多考慮一些,而不是純粹因為現在要種樹,這個漂亮,就種一批樹。」他又指,澳門不少樹穴不夠大,加上泥土並不鬆軟,令樹根沒法伸展抓緊泥土:「所以很多時見到樹木像盆栽般連着樹根倒下。這是城市中種樹很常見的現象。樹穴夠大,泥土鬆軟,樹木基本上就不會因為颱風而塌下。

陳俊明和招振龍也不約而同地提到,颱風前修剪樹木或有助減少樹木樹枝折斷的風險,但對樹木本身並不健康,也無助回復生態。招振龍指,如樹木被胡亂修剪,會令她的抗風能力減弱,也有機會令樹枝胡亂生長,「可能會長出一些水橫枝,樹還是很漂亮,但那些樹枝長出來變粗後,是不抗風的,就很容易折斷。」

全民監察 加強巡查

去年香港教育大學開展了為期兩年的「樹木保育——推廣生命教育與科學普及計劃」,包括開發流動應用程式及編製教學材料,協助市民及學生學習樹木目視評估,提供平台讓用家上載樹木評估結果及相片。招振龍認為,這類計劃有助普及相關知識:「公眾上下班都有機會察覺到樹木有奇怪的狀況,如可有適當的報備、通知,這也不錯。」

審計署於今年3月曾發佈《跟進歷年審計報告—民政總署的綠化工作》衡工量值式審計報告。當中提到,市政署於2003年開始研發相關樹木管理系統,但不論是2010年的審計及2019年的跟進審計,市政署仍未能達致當初的設定。而在樹木巡查機制方面,2010年審計報告指出,市政署前線樹木護理人員缺乏專業培訓,樹木巡查工作欠缺適當規範,難以有效避免因樹木健康問題而導致塌樹的情況。在2019年再度審計時,市政署在樹木巡查機制的規範設定及實際執行上仍然存在問題。

陳俊明認為,澳門日常的樹木巡查需要加強,以保障樹木健康及更有能力面對颱風。他指,如本地欠缺專業的樹木養護師不足,很多時需要借助外地如廣東的專家的力量,但專家不一定常有時間來澳門監察。陳俊明說:「澳門本身的團隊要夠強,但這基礎團隊要時間去建立。但最少有沒有政策去建立,還是純粹種樹,像花農,種完就算了?」

他又認為,未來可考慮評估目前栽種樹木的生活及存活情況,作良好紀錄與檢討成效。他亦建議,除了每年植樹,也須研究樹木有否引起更多的生物多樣性及作土壤的真菌調查,以檢視土壤的情況。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