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ício » 後新冠時代:電子消費券

後新冠時代:電子消費券

為刺激經濟發放消費券並不是新穎的財政政策。2008年金融風暴大挫全球經濟, 為挽回民心及提振景氣, 台灣、中國大陸以及泰國均曾發放消費券, 效果卻不似預期。 當年台灣仿效日本於1999年發放「地域振興券」的概念, 發放每人總額為3,600元新台幣的消費券。 資料顯示, 消費券對於當地GDP的貢獻僅約0.28%至0.43%,較政策推行時估算效益0.66%低。另一方面,泰國於金融風暴後向每名低收入人士發放2,000泰銖的「救國支票」,涉及約189億泰銖,而帶來的經濟增長約有0.24%。

雖效果未達理想,但發放消費券作為促進消費振興經濟的舉措卻備受不少學者賞識和關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孟岱爾(Robert Mundell)曾於2009年年初於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提議美國政府發放0.5兆美元的消費券以振興國內經濟。
與此同時,一份由中國商業評出版的研究(Su, 2010) 亦讚揚台灣政府發放消費券是一項成功的公共政策,並指台灣政府有嚴謹的行政處理程序及良好的市場管理政策,使得該政策收穫滿意的成績。
不過,英國金融時報亞洲版主編戴維·皮林(David Pilling)對此卻持不同意見。皮林指出,多數亞洲國家與民眾,長久以來將節儉與儲蓄視為傳統的美德與優良習慣,想要讓這些民眾在經濟低迷的大環境下,花錢消費救景氣,恐怕是難上加難。也就是說,許多亞洲民眾即使「有能力」消費,但是「沒意願」消費,他們寧願將這些花費存入銀行,安然度過危機。他補充,亞洲國家的福利政策不夠完善,變相強迫民眾為未來及子女訂立長遠計劃。綜合上述政策及文化的考量,皮林認為派發消費券未必能驅使「沒意願」消費的民眾高度消費從而帶動國內經濟。
雖上述例子與今日經歷由疫症衍生的經濟不景氣有差異,但仍然有參考的地方。澳門政府結合短、中、長期的紓困措施,逐漸挽回民眾對市場信心,電子消費卡一舉也許能夠獲得滿意的成果,化危為機(見32頁)。
根據澳門青年峰會(MYS)就有關政府應對新冠肺炎而實行的經濟援助措拖《消費補貼計劃》進行的一項研究報告表示,有92.8%的青年受訪者對特區政府的抗疫措施表示滿意,然而,就目前及未來的就業情況,有59.4%的受訪者表示悲觀。該項研究旨於以了解澳門青年將如何使用有關電子消費卡及對有關措施的意見和建議。
該研究團隊就其調研結果,提出了三項建議:
一、持續留意新冠肺炎疫情於本澳的發展情況,審視已制訂的推行時間及使用期限,以確保與實際情況互相配合,避免市民在不應聚集的時期作非必要的外出消費,減低社區衛生風險。
二、除了現時推行使用實體的電子消費卡外,鼓勵在未來當條件成熟時,適當完善綠色智慧支付方式,以支援可持續發展和保護社區環境。
三、大數據時代下,在不涉及個人資料的情況下,仍需多關注和考慮因居民集體使用電子消費卡而產生的的集體數據資料,從多方面保障相關安全性,以確保完善保護。
澳門青年峰會將提交是次報告予相關政府部門,反映本澳青年對消費卡本身、使用安排及規定的滿意度、對消費卡的使用分配選擇、對澳門未來經濟的展望態度。

陳嘉俊 09.04.2020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