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ício » 遺產、記憶和未來

遺產、記憶和未來

在像澳門一樣日新月異的城市中,對城市空間的熟悉和歸屬感,是身份認同最突出的標誌之一。在老居民中聽到「這不再是我的城市了」,這樣的抱怨聲很常見。對於許多人而言,這種去特徵化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但在賭權開放後,城市空間的徹底改變令某些區域再也無法辨認。
同時,本世紀初,澳門歷史城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並不是偶然的。這一步的重要性超乎想像。
這喚醒了社會的一種歸屬感和意識,並為這座城市的歷史和遺產,與文化融為一體而感到自豪。這也引起了東望洋燈塔附近的公民運動,東望洋燈塔曾受到被圍起來的威脅。這場運動涉及本地傳統華人社群和年輕人,他們向政府和北京施加壓力,最終取得部分勝利,終止了東望洋斜巷一座建築物繼續興建。
另一項運動成功保留「藍屋」。然而,亦有幾場失敗的運動。政府缺乏決心、手段和意志,以保留這些遺跡的集體記憶。在任何情況下,本地多個團體都明白,歷史城區不能忽視周邊的「緩衝區」,使空間「迪士尼化」或忽視很多其他未被列入世遺的建築和地區,這一切都構成非常豐富的寶藏,也是這座城市的DNA。
2013年通過的《澳門文化遺產保護法》是重要的一步,但仍未夠。有很多隱藏的寶藏正在貶值,被遺忘,且面臨危險。因此,澳門現代建築協會為提高對本澳現代主義建築典範的建築和遺產價值的認識,而開展的活動非常重要,亦值得我們關注。正如負責該活動的人員本周向《澳門平台》所強調的,有必要進行分類以保護,給予建築物生命,而且要重視。但這需要遠見、決心,並且在許多情況下,需要面對混凝土和投機壓倒性利益的勇氣,這是很稀缺的東西。

 

馬天龍 05.10.2018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