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ício » 「我們應改變解決問題的思維」

「我們應改變解決問題的思維」

蕭志偉對本澳青年缺乏競爭力表示擔憂;以及提出如何強化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平台的角色。 

蕭志偉是澳區全國人大代表裡的新面孔,將於下周一(3月5日)就任。
他曾為立法會官委議員。在接受本報的專訪時,他強調首要任務是加強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的平台作用,以及助力澳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澳:您將第一次出席以澳區代表身分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對這次會議有什麼期待呢?
蕭:毫無疑問這是一份很大的責任,但帶給我更大動力和信心。
我擔任立法會議員8年之久,在這8年期間就澳門事務建立了團隊。後面我在全國人大,將會把重心放在國家層面去探討可以如何優化我們的工作。
未來我希望建起與大眾市民溝通的渠道。
澳:相信澳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將是本屆兩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政治協商會議)的重點。澳門的定位應該是怎樣才能保持優勢和競爭力,成為一個重要的城市?
蕭:「一國兩制」是最大原則。澳門維持一貫的資本主義體制、司法制度及稅制,這是與其他的大灣區城市最大的分別。
第二個特點是由於歷史原因,在中央政府的指引下,澳門除了定位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外,也是中國與葡語國家間的平台。
的確,有很多人質疑大灣區內是否一定要用澳門的平台功能。
澳:為什麼會這樣?
蕭:我會說我對澳門的未來非常有信心。各市政府和企業都希望利用澳門的平台,與澳門、與葡語國家合作。
首先我們來看看進出口這方面。葡語國家企業在中國市場的業務裡,找到信任的人很重要。澳門正是最理想的地方。因為澳門一直有著橋樑的角色,且具《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的支持。在CEPA框架下,葡萄牙產品可透過澳門進入中國內地,並享有多項優惠條件。政治上,對葡萄牙政府、葡企業在與中國的外交上,也帶來很多的優勢。
澳:澳門作為平台具雙重意義…
蕭:沒錯。中國以澳門作為平台,因澳門與葡萄牙、巴西、安哥拉等國家長期以來都有深入的合作。近年來,很多重大投資都由中國國企率頭,也有是私營企業的投資。
國企的投資主要在國家層面上的重要領域;而對私企來講,最大的困難是融資。這些私企,若要打入葡語國家市場,確實不一定要經過澳門才可以。無疑今時今日,中國國內已經有很多具龐大發展潛力的私企。
澳:澳門應當如何協助這些私營企業?
蕭:我們應協助這些公司令他們的產品具條件出口到國際市場。比方說,歐美國家可能是最令商家趨之若騖的市場,惟這些市場已經成熟了,企業就需要尋找新的市場,葡語國家正是他們可開發的市場。很多在葡語市場投資的私企的基地都在廣東省,也就是大灣區裡一重要的省份。
故此,我們應鼓勵這些私企通過澳門、善用澳門的資源走出去。因為這裡有的是資金,這可是非常吸引的。澳門企業也可以利用平台走出去、走到全世界。
澳:有人認為澳門的企業並沒有很好利用這個平台,您同意嗎?可以怎樣改變這一情況?
蕭:平台這個理念已經提出逾10年。旨在善用本地資源,為澳門企業拓闊商機。
很可惜,如坊間所感受到的,效果一點也不顯著,近乎零。只有很少企業有用這個平台,原因有兩。第一,博彩業的蓬勃。認為不需要開拓新的市場,滿足於本地市場的盈利;第二,澳門市場的規模。澳門有逾100名員工的企業寥寥可數;要企業走出去可謂不可能的。所以我剛說到希望利用與廣東企業合作的機會,讓廣東企業來到澳門,借鑑這裡的經驗和經貿網。我知道澳門的企業家都非常聰明,很懂得洞悉商機,當看到廣東企業透過中間人角色和合作模式能賺錢後,相信澳門的企業一定會緊跟上。
總的來說,澳門要能做到按不同企業的特定需求,成為精準聯絡人,尤其是圍繞葡語平台這個功能上。
澳:哪些附加價值和服務可付諸實踐?
蕭:在法律、會計的市場開拓上,我們可以利用自身條件和資源發揮優勢,向中國內地的企業提供服務。而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前題下,澳門發揮好特色金融的角色也很重要。
經貿往來與金融、銀行的關係息息相關。國家人民銀行已授權中國銀行澳門分行作為與葡語國家的人民幣清算平台。另外,也成立了具10億美元規模的中葡合作發展基金。可是,以我所了解,沒一家澳門企業能成功申請中葡基金的資助。
有些商家覺得在葡語市場生意不易做,也有一些本地企業在澳門和中國內地都有業務了。
中葡基金成立之初是在北京為基地,現在已在澳門設辦事處。但事實上,現階段澳門辦事處更像是一個聯絡辦公室,收集到的申請還是要上交到北京審批。未來在大灣區發展的過程中,相信申請數量必定會大幅增加。我希望將來所有的審批都可以在澳門完成,優化中葡基金的審批過程和效率。
澳:有關出口信用保險,您有什麼想法?
蕭:把商品銷往非洲國家,最大的憂慮是能否收回款項。
首先,貨幣的不同;第二,交易雙方所使用的銀行間沒有直接的聯繫機制。雖說可以先把貨品出售,再以現金收付,但現金又受出境管制,這些都構成了相當的風險。
我認為澳門可向歐洲借鑑,建立出口信用額保險制度。未來經貿往來的增加,保險制度的訂定也是必要的。
該制度一經訂立,中國內地的企業必然更樂於使用澳門這個平台,本澳企業屆時也會更活躍,且會為青年創造更理想的就業機會。
澳:再看看大灣區項目,您認為當中還存在什麼挑戰?
蕭:大灣區項目聚焦貿易往來上。但我作為澳區全國人大代表,我更希望市民能從中受惠。
不應只有企業獲益,市民亦需了解可如何抓緊大灣區的機遇。
澳:如何實現這一說法?
蕭:澳門近年面臨很多社會問題,如房屋、交通等等。目前,青年人置業難,單位面積也極小。
雖然有諸多嚴峻問題,尤其在交通方面,大家應從更開闊的角度去看。比方說,周末我們可以去中山和其他地區遊玩;未來大灣區的落實亦將簡化通關程序和增加基建。周末本澳交通擠塞,那出去拱北和其他大灣區城市就不一樣了。市民生活的壓迫感也不這麼大了。
透過粵港澳大灣區,也能為青年帶來到中國內地讀書和工作的大好機會。
所以說,除了能加強經貿合作外,我們也應當思考市民獲得感的實現。
澳:在青年方面,香港有部分青年反對融入中國和大灣區。可以怎樣令市民,特別是青年人,免於身份丟失的顧慮?
蕭:當然,人都會懼怕競爭。香港青年的反應也屬正常,我們應思考怎樣令澳門青年積極面對競爭。我們可以為青年創造多點機遇,提高其競爭力,讓青年人在競爭中進步。
澳門應著力加強年青人在面對競爭時的應對能力。如從教育制度入手,通過合作機制讓青年到政府部門或大型企業做實習,讓他們與社會上優秀人士接觸和向其學習。青年人擁越大的競爭力,對澳門的社會發展也越有利。不然,再過5年至10年,澳門相比(大灣區)其他城市的競爭力就落後了。
坦白說,我是有擔憂本澳青年競爭力不足的問題。然而更多的,我希望他們面對融入大灣區的挑戰時,可以遇強越強,抓緊當中的機遇。但我知道要改變他們的思維也不是這麼容易。
澳:有指澳門欠缺高質素人才,因而認為會妨礙澳門作為葡語國家平台及粵港澳大灣區中的合作。可以如何扭轉這個局面?
蕭:人才培養方面,我們面臨很多的困難;特色金融方面,各企業對銀行機制也有了一定的需求,但誰去實現呢?其實內地的技術已相當普及,也有充足的人才。澳門人才不足,可考慮從中國引入。
因此,我們應改變解決問題的思維。單憑澳門自身的條件去突破需要很長的時間。
我們要背靠祖國,得到中央政府和大灣區居民的支持方能成功。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我的角色就是要鞏固這個橋樑。
我們還須對所享的充裕財政資源加以善用,奮力集中於高質而非量化的發展上。

馬天龍  02.03.2018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