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ício » 人工智能辯論, 每一個人都不應當 置身事外

人工智能辯論, 每一個人都不應當 置身事外

中國政府最近宣布,計劃投入大量資金發展人工智能產業,目標到2030年使中國在該領域處於世界領先水平。近幾十年來,一場技術革命不僅改變了世界,也變革了我們生活、工作和溝通的方式,而人工智能則代表著這場技術革命的最新目標。
在人工智能領域,中國計劃在2020年趕上美國等競爭對手,然後在接下來的十年時間裡超越他們,使得人工智能成為經濟轉型的驅動力。
這些承諾聽上去擲地有聲,但人們不禁要問人工智能究竟是什麼呢?
絕大多數普通人的腦海裡會浮現出自動駕駛汽車,並對自動駕駛汽車的潛在優勢欣賞不已。不過,對於很多人而言,想到機器終有一天會比人類更智能,就會聯想到科幻小說裡預測的未來場景——機器掌控世界,如噩夢般可怕。
如果我們想要避開潛在危險,人工智能應當朝著何種方向發展?對於這個問題,甚至就連技術專家們也存在分歧。
伊隆•馬斯克是美國電動汽車巨頭「特斯拉」(Tesla)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X」的行政總裁(CEO),他最近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人類之所以應當開拓火星殖民地,是因為具有思考能力的機器人注定要接管地球,屆時火星可以成為人類的避難所。這位人工智能懷疑論者擔憂,人類會意外地為科技所害、導致自我毀滅。早在2014年,他就把人工智能稱為人類最大的存在性威脅。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也發出過類似的警示。
部分科技創新者則持更加輕鬆的心態。雷蒙德•庫茨魏爾是人工智能領域頂尖的技術開發人員,他相信合理的掌控可以防範末日世界的到來,他以生物技術的發展為例,宣稱生物技術指導準則在過去數十年間運作良好。「過去39年沒有發生過任何嚴重問題,無論是意外還是有意為之,」庫茨魏爾2014年在一篇博客中寫道,「我們看到醫療領域取得重大進步、投入臨床實踐,到目前為止,人們擔憂的問題都沒有發生。」生物技術曾一度被視作人類面臨的潛在威脅,有人擔憂不法科學家或利用該技術篡改人類的DNA。
庫茨魏爾等人認為,人類過去面臨過不少存在性挑戰,但總是跨越了阻礙。這種觀點令人感到安慰。自古以來絕大多數新發明新創造都存在潛在的兩面性,可用於善可用於惡。像是原始人的長矛可以用來獵取食物,也能用作殺人的武器。再比如,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如果只被用來製做煙花而不是被他人用於戰爭,人類社會可能會變得更好。
但是,正如我們絕大多數都承認的,人類不能停止進步。人工智能遲早會變成現實,好消息是全世界的科學家正在攜手合作,確保人工智能不會遭到濫用。
過去十年間,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開始在人工智能及其他高科技領域與清華大學等中國科研院所進行合作。 MIT在一份2010年的報告中寫道:「如果我們要參與到全球性問題的解決當中來,不論是可持續城市、氣候變化、資源枯竭、疾病控制,還是其他,我們都必須理解並讓中國參與其中。」
隨著中國計劃在人工智能研發領域佔據領先地位,中國和中國的國際合作夥伴也應看到這項新技術可能會在就業和全球安全領域產生潛在破壞性後果。
正如全球人工智能專家、谷歌云全球首席科學家日前接受采訪時所言,人工智能既可以用來造福人類,也可能會造成極為惡劣的後果,關於人工智能的討論,「矽谷的業界領袖、院校的教授學生、立法者、政策制定者、教育屆人士……所有人都應當加入進來」。

*哈維•莫里斯
*本文作者為《中國日報》高級編輯顧問。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