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ício » 澳門抑鬱症流行性在區內最高

澳門抑鬱症流行性在區內最高

澳門大學研究顯示,本澳飽受抑鬱症的人口高於香港、大陸。
題為《The epidemiology of current depression in Macau, China: Towards a plan for mental health action》的澳門大學研究得出主要結論指,據估計,約2.3萬至3.6萬的本澳人口有抑鬱症,比香港、大陸更為要多。該研究由澳門大學心理學系研究員賀佰恩(Brian Hall)為首的團隊進行,並於6月29日發布至Research Gate平台。
該研究在2015年1月展開,調查了1,068名18歲以上的受訪者。當中的重大發現,包括本澳的抑鬱症流行性上升(8%),女性發病率(9.3%)微微高於男性(8.8%),比較其他人口群體,年長女性尤其明顯(13.4%)。觀察年齡組顯示,男性中年人的流行性(10%)高於女性(7.35%)。
患抑鬱症的最高風險群體是:失業人士、分居或離婚人士、自我診斷為不健康的人士,還有那些生活質量不佳、在社群裡欠缺自信、正義感較低,或是難以融合社會的人。
賀佰恩認為,「澳門人的抑鬱症流行性比香港人、大陸人早前所完成的研究高」,他強調,「澳門應優先關注心理健康。」他又察覺到現有的抑鬱症案件數字與現存支援不匹配,現時在政府註冊的心理治療師有21名,只有「4名有博士學位」,當中「只有一人會粵語」。
時間表安插精神健康

這是首個旨在分析本澳抑鬱症流行性的研究,賀佰恩表示希望在時間表中引入精神健康。他稱:「我們正就精神健康的優先度和計劃展開有關討論。」續說:「流行性的浮現,使人意識到這個問題。抑鬱症是心理疾病中最常見。」
賀佰恩對本澳未有進行過這類研究不感到驚訝,一方面,心理健康是忌諱,在華人社會是不光彩的事,而另一方面,抑鬱症是不可見的病,從而使不少人理解不到性別研究的必要性。而且,由於只有「少數」心理治療師執業,心理健康貌似「不會是本澳優先事項」,特別是本澳有著「非常傳統的華人社會」這樣的一個標籤。
以香港為例,香港非常重視這個問題。「在香港,有很多注意這個疾病的發展工作,亦研發對策讓人意識到這不僅僅是狀態不佳,讓這些人關注自身。」他強調,「抑鬱症與自殺如影隨形,我們亦知道澳門人正出現自殺的想法。」

未來的其他研究

在這個研究中,他們分析了一些點如性別、教育程度、收入以及職業。本澳的其他特別因素有待分析,如「不滿衛生部門和交通運輸部門」,或「博彩業的衝擊」。他解釋指,「由於空間問題──他們以電話進行調查,感覺到受訪者抗拒在電話分享,或者說不想在電話裡分享信息。」
因此,賀佰恩留待部分分析指標在以後的研究進行。他指:「我們想測量本澳人的抑鬱症及痛苦的程度,精神疾病有不同的理解方法,比如說他們或感覺到身體不是他們的。」
其後,他又認為本澳的中性男性更具這個病徵,他希望以其他「有關博彩從業員心理健康」的研究補充這個研究。
此外,他又注意到「老年人抑鬱症的流行性」,他認為澳門人口的預期壽命是全球數一數二,有很多人對這個發現感到很不舒服。因此,應「發展直接介入長者的對策」。
而關於治療方面,現階段「仍未成熟」,他表示在本澳仍然難以評估。研究指出本澳兩間醫院「如發現嚴重精神疾病,提供留院治療,但沒有空間供外來患者使用」,出現了「治療和留醫是優先處理方法,卻不是預防性心理介入」。因此,賀佰恩強調,需要在醫院、兒童與青少年就讀的學校定下基礎護理服務,教導處理生活問題的方法,並為抑鬱症制定預防措施。
即使本澳已有明確對策,「訓練心理治療師或社工以發展這方面的專業技能」,賀佰恩提出多個可能發生的情況中,最終找出一個最具新意的,算是另一種精神健康的網上對策。他建議,「利用手機軟件或互聯網軟件、自我診斷說明程式,由一名心理治療師時刻監督。」
他稱:「目前為止,我們不能保證在澳門能否發揮作用,因西方背景下的發展方法或不是最合適的方法。」
研究又引用2011年的統計結果,本澳粵語使用人數為379,932人。

 

盧西亞娜·雷濤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