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ício » 高莉雅 – 文化間的教育

高莉雅 – 文化間的教育

 

我們每個人的文化無疑是來自於我們如何學習、如何教育的一個重要因素。
但是前幾年的多元文化教育都未能激起教育策劃者的興趣,雖然澳門長期以來活躍着各種不同的社區和文化。在學校的椅子上坐着中國女孩和男孩,在走廊裏,學生和老師說着廣東話,他們有可以相互理解的共同語言。多元文化的澳門吸引遊客來,而一些涉及學校的多元政策和活動,其日常實踐和貫徹過程中基本是單一性的。
着近期成千上萬的外國遊客來臨,通過經濟轉型,澳門社會已經發生了改變,澳門的學校也在改變。很多外國家庭不再選擇國際或葡萄牙語學校,而是選擇將自己的孩子送入教授中國語言的學校,這代表他們願意深深地融入當地文化。反過來,這對正在進行的教育改革帶來新的課程設置要求,其中包括延長非母語教育的時間,學校外教也應隨之開放。
所以,多元文化教育的道路仍有待完成。如果不認真考慮學校的發展並讓來自不同文化和教育系統的專材加入,那就會存在普遍的成見。無論是在西方還是東方,摩尼教推理都佔上風。學生是主動或被動的,創造性的或模仿別人的,感興趣的或無動於衷的,有批判精神的或「黯淡無光的」。這些形容詞在教師之間的對話中經常聽到,而且不僅只是在課堂上可以聽到,這同時說明教師們把學生分類。
年輕一代的中國教師和外教想與基於無限服從老師的傳統教學方法保持距離,因為傳統教育總是要求學生背課本、準備考試而不是準備生活。而他們並不能打破神話、揭露成見。中國學生在歐洲和美國的大學中出色的學術成果或教師沒遇到12或13歲的犯罪青少年也不能成為他們的論據,正如非亞洲文化中所發生的一樣。
學生無法達到優秀程度的原因,是因為「西方世界」所遵循的「儒家傳統」:教與學質量的提高對於儒家原本被注重學生個人興趣的進步教育取代是必要的。這也需要教師自身的教育建設,教師需要通過學習的樂趣和一起去完成的喜悅激勵學生學習。通過表達、發現和個人成績,教育被看作是一種自我的慶祝。
儒家傳統闡明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建議。教育致力於發展七大美德:誠實、勤勞、忍耐、堅持、專注、尊師和謙卑。相較於非亞洲文化,第六大美德尊師一直被確定為造成亞洲學生被動態度的最大原因。而與其緊密相連的謙卑也造成學生缺乏判斷力。
尊重老師代表接受他所傳授的知識,這使得雙方的立場不可逆轉:學生和老師不是伙伴,而是大師和弟子的關係。尊重老師是接受由他所傳達的信息的必要條件。正如蘇格拉底在西方主張的,接受謙卑的原則又是接受我們學員身份的不可避免條件。這一基本美德在重視個體成功的文化中很難實踐,例如在美國文化中。
這七大美德中沒有一個會危害澳門教與學的質量,即使尊師和謙讓的原則也不會。然而,儒家原則的闡釋和隨後的應用在很多場合以一種非生產性的教育方式讓學生厭惡學校和科學知識。無能的教師才認為學生必須服從他們而不是尊重他們,應該屈服而不是謙虛地學習,他們不僅在以糟糕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傳統文化,也教不好學生。
劉先生說,「沒有孔子,就沒有中國的文化」。如果教師們繼續以儒家學說為自己的無準備教學辯解,那會發生甚麼?在一個多元文化學校中,儒家觀點和西方教育觀必相互理解,以豐富彼此。因為,毫無疑問,源自非儒家文化的教師需要盡可能地向儒家文化教師學習,反之亦然。在目前教育投資很大的情况下,公眾迫切需要進行這一討論。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