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ício » 崔健中國搖滾樂教父

崔健中國搖滾樂教父

崔健,1961 年出生在北京的一個朝鮮族家庭。父親是一個專業小號手,母親是一個朝鮮民族舞蹈家。這樣的出身為崔健之後走上音樂道路開了一個好頭。他也像父親一樣,20歲的時候就已經成為了一名專業小號手。但是他真正的愛並不是小號。舶來的音樂磁帶為崔健打開了外國音樂的大門,也讓他與搖滾樂結下了不解之緣。他開始自學吉他和寫歌,很快就開始在酒吧小餐館裡公開表演了。

 

 

崔健真正成名是在1986年。在一個電視歌唱節目裡,崔健首次在全國觀眾面前演唱了他的那首《一無所有》。這首涵蓋了嗩吶和竹笛與電音樂器的歌讓崔健在那個時代的城市青年中一炮而紅。與當時的華語流行音樂相比,崔健的歌新鮮且富有衝擊力,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音樂形式。因此,崔健和他的樂隊成為了中國搖滾的開端,也是當時國內唯一支能與西方樂隊相提並論的搖滾勢力。北京青年報曾經毫不吝嗇筆墨的評論到:自從有了崔健的《一無所有》,中國流行音樂將不再是一無所有。

 

“我想給你我的追求/還有我的自由

可你卻總是笑我/一無所有”

旄崔健《一無所有》

 

西方著名樂人鮑勃迪蘭,甲殼蟲樂隊給崔健的音樂風格的形成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他的歌詞常常像自由體詩一樣自然流露出一種淡淡的憂傷。然而他的音樂中總也少不了的是中國民族音樂的元素。他的歌詞中對於性與人性的反思和抒寫與當時相對淺薄的流行歌曲截然不同。一些人評論崔健的風格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國西北民歌的影響,而且歌詞內容極為主觀化。但是崔健從來不做過多解釋,他認為自己的音樂是純粹的搖滾,也一直堅持做自己想做的音樂。•

自從崔健和他的樂隊ADO在89學潮中給在天安門絕食抗議的學生們演出,他的音樂就被當成了進步學生們的“聖歌”。當然他的音樂並沒直接的對時局有任何影響,但的確鼓舞了人們對自由表達的熱切關注。

崔健深得年輕人的熱愛,但這種熱忱也讓他卷入了不小的麻煩。天安門的演出之後沒幾年,崔健就被悄悄的禁止在大型活動和場地中演出。他的名字慢慢從公眾視野中淡出,但是他的名字從未被埋沒。他一直不停的創作,在90年代,他推出了兩張好評專輯和很多單曲,也在許多個國家做了演唱會和專場演出。

他出現在了一個無產階級的中國。那個時候藝術與文化還在被政治目的所壓抑。雖然人們習慣性的把崔健的音樂當做對自由和民主的呼喚,但是崔健本人的創作卻沒有絲毫反駁政治的意味。在一個采訪中,他還曾經表達了他對與毛澤東和上一代人的看法。他認為自己這一代的人一直缺乏目標,生活在迷惘中,但是老一輩人則顯得更加堅決與專注。他說道:“起碼,他們活得有目的”。

 

他的歌代表著一個年代

2005年之後,崔健帶著他的新專輯《誰是崔健》高調重回樂壇,時隔十二年,在北京舉辦了《陽光下的夢》個人演唱會。縱使歲月流轉,崔健已經不是當年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人,他的搖滾精神並沒有讓粉絲們失望。穿越了事業與人生的的起起伏伏,他仍然作為一個文化標志鼓舞著和影響著他那一代人,而且可能還將影響更多的人。

樂評人金兆鈞從一開始就在關注崔健的音樂,提到崔健本人他曾說過,崔健是一個“永遠在憤怒”的人。曾經的農民階級和工人階級在他的骨子裡留下了那麼一種印記,讓他不停的抗爭,批判,不妥協於任何事情,哪怕是他自己。

這樣的一種態度,也變成了崔健的標志。他的歌曲以最真實的觸感表現了那個八十年代。那是一個改革的時代。年輕人們還來不及從上一代人所經歷的混亂中脫身就發現難以在一個新時代尋找自身的意義。歌曲《不是我不明白》中,崔健大聲為這“迷惘的一代”吶喊著。

 

“過去的所作所為我分不清好壞、過去的觀音流逝我記不清年代

我曾經以為簡單的事情現在全不明白/我突然感到眼前的世界並非我所在”

旄崔健《不是我不明白》

 

這首歌包含了一種不清醒的爆發:總是那些混亂不堪的事情看起來沒完沒了,但是生活還要繼續,時間帶走了一切。崔健許多的歌曲中都表現出了生活的不確定性讓年輕人迷惑。他可能並沒有如何解開這些迷惑的鑰匙,他有的是那種去大聲表達不滿的勇氣。

今天,中國的搖滾樂仍然活躍在地下。而崔健就像是一顆啟明星,讓仍然在夢著搖滾夢的青年們有了奮鬥的動力。他是挖掘者,挖出了人們對於美和人性的渴求;他是一聲響雷,驚醒了人們心中的沉默;他是一記重拳,用情感的力量撞擊著陳舊的思想;他是一枚頑石,不論多少年過去,他對與搖滾的激情都不會改變。

 

從音樂到電影

崔健最近的電影處女作讓他廣受關注。有一些人甚至認為這個搖滾明星可能擔心無法在他已經擁有的成績上做出超越,所以才從音樂事業中慢慢抽身。但是他的電影-《藍色骨頭》,則是非常直白的對他的追隨者們大聲回應,他的搖滾,從未遠離過。

這部電影所講述的是一個玩地下搖滾的極客青年,為了謀生而觸犯了法律。他的反叛和大膽的行為與他母親的性格不無關系。這個被自己兒稱作是中國第一個嬉皮士的女人在70年代也曾經是一個躁動的青年。主人公們對與音樂的熱愛在家庭內部矛盾與時代背景下矛盾而又密不可分,組成了了作為導演的崔健對於那個時代人性的一種獨特見解。片中人物性格裡的搖滾精神也是代表了崔健作為一個老搖滾音樂人的精神。崔健認為,電影是他用來與這個時代對話,與新一代人溝通的一個媒介。他希望對他們訴說過去的那個時代,同樣也將自己的音樂所代表的文化認同感通過電影語言傳達給他們。

崔健的這部電影,如果我們撇去政治元素,人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個對與情感、自由表達和以及對音樂的純潔訴求的故事。所以意大利著名媒體評論網站SentieriSelvaggi這樣給予這部影片這樣的評價:“我們堅定以及固執的轉過身,放下我們的邏輯,次序,平衡以及清晰,把所有都寄托給了情緒。就好像只有噪音和音量才是萬物運行的真理與目的孖。

該影片在羅馬首映之後,已經榮獲了包括第八屆羅馬電影節的評委會特別推薦獎在內的多個國際國內獎項。中國導演張元,也是崔健的好友,在代表評委會為崔健的電影頒獎的時候說道:“他是中國一個偉大的搖滾歌手,他用自己的勇氣拍攝出他自己的第一部獨樹一幟的電影”。

楊柳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